昨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八届群星奖戏剧门类获奖名单公布啦。
浙江省海宁文化馆的小品《父与子》喜获群星奖。
“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最高奖,本届“群星奖”84个入围决赛作品将按照舞蹈、音乐、戏剧、曲艺4个门类进行7场比赛,最终评出20个获奖作品。《父与子》成为这二十个幸运儿之一。浙江省评协会员朱晓军第一时间写了剧评。
质朴真诚
方能感人
——小品《父与子》观后感
2019年5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八届群星奖戏剧门类决赛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进行最后的角逐。海宁市文化馆的小品《父与子》第七个出场,给现场的观众和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古以来,父与子就是文艺作品关注度极高的热门话题:俄罗斯文学大师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是世界名著;巴金的《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处理的也是两代人之间的纠葛……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的经典名著珠玉在前,可以说在未看演出之前,这个标题就让人替该剧的主创团队捏了一把汗!然而,短短十五分钟左右的演出,就让所有的担心烟消云散。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夸张的表演,没有炫目的布景,类似于中国戏曲一桌一椅的舞台设置,三个男人(老年、青年和小孩)一台戏,却具备了完整的戏剧结构,矛盾合理、冲突自然,反转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十五分钟,三十年跨度。当年小孩渴望父亲的陪伴,可是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经济意识的“爸爸”,却忙着去俄罗斯当“倒爷”、赚大钱,连陪孩子去动物园看老虎、狮子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孩子的期望一次次落空,失望的孩子只能把抱怨写在作文里。为了让爸爸多陪一会儿,聪明的孩子甚至拿零花钱要买爸爸两个小时的时间,仅仅想与父亲下一盘棋……三十年后,当年的角色完全倒过来了:孤独的爸爸在家里收拾东西,发现了孩子的作文。在腊八节这天,盼着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能回来,喝上一碗自己熬的粥。忙碌的儿子在接到父亲电话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匆匆赶回久违的爸爸家中。这一次,是爸爸求着忙得不可开交的儿子,想要买他两个小时,来下一盘父子俩尚未下完的棋了。三十年的光阴,带走了很多。1988年呼唤爸爸做生意的时髦的PP机,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而2018年流行的都市年轻人解决吃饭问题的手机外卖,在父与子关于喝粥的对话中出现,则巧妙地嵌入了三十年跨度的年代感。这一次,渴望陪伴的,不是总是觉得被爸爸骗了的小孩子;而是在家中孤寂度日、盼望着孩子能带着尚能行动的他,去一趟动物园的老人家。
情节极简,台词质朴,表演生活化,台词中巧妙地嵌入“万元户”、“外卖”这样的名词和舞台上出现的小道具“BP机”,则在不动声色中,交代了三十年的时代巨变。整部作品接地气、很内敛,但是却牢牢地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痛点。父子亲情的反转毫不突兀,整部小品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然而,其蕴含的情感冲击力,却十分饱满。小品虽短,却没有任何多余的枝节,是一部好戏!
-The end-
作者:朱晓军(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传媒学院老师)